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一位身患重症的中国军人,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和过人的战斗技巧,在加里山主峰752高地附近,独自与美军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白刃战。
这位军人名叫崔建国,作为志愿军侦察排长,他带领部队穿插作战时不幸染上重感冒。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这场重感冒最终演变成了致命的肺结核。
然而,面对这种被称为"绝症"的病魔,崔建国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战场。在一场关键战役中,他带领战士们与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重症患者在白刃战中竟然以一当十,用刺刀连续击倒6名美军,而另有7名美军望风而降。
这是怎样的一股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肺结核病人是如何创造出这样的战绩?这个传奇故事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细节?
山西高平,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崔建国的故事正是从这里开始。1928年的深秋,崔建国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那时的高平,土地贫瘠,年景不好,村里人常常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顿饱饭。
崔家的房子是用泥土和茅草搭建的,每到雨季就漏水,冬天北风呼啸时,茅草屋顶被吹得"呼呼"作响。崔建国和弟弟妹妹们挤在一张土炕上,靠着几床又薄又旧的棉被取暖。
但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崔建国却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村里老人回忆说,那时的崔建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帮家里干农活。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打柴,样样活计都做得又快又好。
1941年,13岁的崔建国在村里的私塾念过几年书。当时教书的是一位姓王的老先生,他见崔建国聪明好学,就特意借给他一本《水浒传》。崔建国捧着这本书爱不释手,每天晚上都要看到油灯燃尽。后来村里人问他看的什么书,他就给大家讲林冲刺配、武松打虎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
1945年春天,八路军在高平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7岁的崔建国第一次见到了这支英勇的军队。八路军战士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深深触动了崔建国。那年夏天,他主动找到八路军驻村联络员,表达了参军的愿望。
联络员见崔建国年纪尚小,本想劝他再等等。但崔建国却拿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日军在当地的暴行。这些都是他平时偷偷记下的。联络员被他的这份觉悟所打动,终于同意把他的名字报了上去。
1946年初,崔建国正式加入了。新兵训练时,他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投弹、射击等军事科目上,总能拿到优异的成绩。他还自创了一套"三弯腰"练习法,帮助身材较矮的战友提高投弹成绩。
刘邓大军南下时,崔建国被编入侦察连。在一次穿越封锁线的任务中,他带领三名战友,成功突破军的五道岗哨,为大军渡河探得了重要情报。这次行动让他在部队里崭露头角,很快就被提拔为班长。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崔建国所在的侦察连担负着为部队引路的重任。寒冬腊月,他带着战友们在茫茫夜色中穿梭,多次成功规避敌军巡逻,为部队寻找到安全的前进路线。一次战斗中,他发现敌军暗哨,立即做出应对,带领全班战士悄无声息地制服了对方,为主力部队进攻打开了缺口。
1949年底,崔建国已经是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排长了。他总结出一套侦察作战的"十六字诀":贴地爬、弯腰走、抓制高、打援兵。这些经验在后来的战斗中,多次帮助部队化险为夷。
1951年初,朝鲜战场上的战事正处于胶着状态。在第五次战役打响前夕,崔建国带领侦察排执行了一次夜间侦查任务。那是个寒冷的夜晚,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匍匐前进。
当晚的侦查任务异常艰巨。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暴露,崔建国和战友们趴在积雪里一动不动,整整观察了四个小时。任务完成后,浑身已经湿透的崔建国开始咳嗽不止。战友们劝他去卫生队看看,但当时正值战役关键期,崔建国只是要了几片阿司匹林就继续带队执行任务。
谁也没想到,这场感冒会成为一个转折点。三天后的一次战斗中,崔建国突然吐出了几口鲜血。随队医生立即为他检查,发现他已然浮现了肺结核的典型症状:持续发烧、呼吸困难、胸痛,甚至连说话都会引起剧烈咳嗽。
当时的战地医院条件有限,没有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医生断言,如果继续留在前线,病情很可能会迅速恶化。团首长立即下令让崔建国后撤治疗,还专门派了一辆吉普车来接他。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侦察连获得了一个重要情报:美军正在调动重兵,准备对志愿军发起新一轮进攻。这一条消息让原本准备撤离的崔建国当场表态:"战役还没打完,我怎能离开?"
连队领导找到崔建国,摆出三个事实:第一,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第二,后方医院正好有几位专家可以会诊;第三,侦察排的副排长可完全接替他的职务。但崔建国却拿出了一份手绘地图,上面标注着他这些天观察到的美军部署情况,这些情报对即将展开的战役至关重要。
最终,在反复权衡后,上级作出了一个特殊决定:让崔建国暂时留在前线,但必须每天向卫生队报到,接受专业的治疗和观察。同时,给他配备了两名战士专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就这样,崔建国继续带领侦察排执行任务。咳嗽和胸痛时,他就用一条毛巾堵住嘴,既防止咳声暴露目标,也不让血迹影响战友们的情绪。夜间侦查时,战友们总是默默地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他披上。
一次,在执行完侦查任务返回的路上,崔建国病情突然发作,整个人瘫倒在雪地里。两名战士二话不说,一左一右架起他就往回走。可没走多远,前方忽然出现了美军巡逻队的身影。危急时刻,崔建国挣扎着站了起来,用手势指挥战友隐蔽,自己则故意暴露行踪,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这一仗,侦察排不仅安全脱险,还抓获了一名美军军官,获得了重要军事情报。但代价是崔建国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连续几天都在发高烧。然而,当大家再次劝他撤离时,他却说了一句让所有人沉默的话:"我是一名员,党员就该冲在最前面。"
这句话很快在连队里传开了。更多的战士主动请缨,要求参加侦察排的各项任务,分担崔建国的工作。但崔建国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一次侦察行动都可能会影响战役走向,由不得半点闪失。他坚持亲自带队,只是在战友的要求下,同意每次行动时多带几个人,以备不时之需。
1951年4月下旬,加里山战区的天气异常阴冷。美军在752高地附近部署了大量兵力,企图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崔建国带领侦察排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摸清敌军在大水洞地区的部署情况。
这次行动,崔建国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战术。他让战士们每人贴身携带一块白布,在雪地里行进时盖在身上,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片积雪。这样的解决方法是他在淮海战役时创造的,被战友们称为"雪地游龙战术"。
行动当晚,月光皎洁。侦察排借着积雪的掩护,成功穿过了美军的三道警戒线。就在距离目标还有两百米时,意外发生了。一名战士不慎踩到了枯树枝,发出"咔嚓"一声轻响。附近的美军岗哨立即举起了照明弹。
千钧一发之际,崔建国立即做出应对。他让战士们保持原地不动,自己则抓起一把雪扔向远处,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美军果然上当,朝着相反的方向搜索过去。趁此机会,侦察排迅速转移到了一处凹地。
这时,崔建国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为了不发出声音,他只能用力咬住自己的手臂。等咳嗽平息后,他的袖子已经被鲜血浸透。但他仍然坚持带队前进,最终成功绘制出了敌军阵地的详细部署图。
这份情报为随后的战斗提供了重要依据。志愿军决定采取突袭战术,由崔建国的侦察排担任尖刀。4月23日凌晨,战斗打响。侦察排利用摸清的地形优势,悄无声息地接近了美军阵地。
在突袭开始的瞬间,崔建国使出了他的拿手绝活——"三步夺枪"。这是他在新兵时期就苦练的技术,第一步跨步靠近,第二步拨开枪口,第三步夺取武器。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快如闪电。美军哨兵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他制服了。
随后的战斗异常激烈。美军在阵地上布设了多个机枪火力点,子弹像雨点一样扫来。崔建国指挥战士们采用"梯次推进"的方式,三人一组,轮流掩护前进。这个战术充分的利用了地形起伏,既保证了推进速度,又减少了伤亡。
就在战斗进行到最关键时刻,一发照明弹在空中爆开。突如其来的强光让所有人都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美军把握机会,立即展开了猛烈反击。眼看战士们陷入危险,崔建国当机立断,抽出了腰间的刺刀。
"跟我来!"他高喊一声,率先冲向敌军阵地。战友们见状,纷纷拔出刺刀紧随其后。这一刻,没有人注意到崔建国又一次咳出了血。他手持刺刀,动作依然凌厉,每一击都精准地命中要害。
在这场白刃战中,崔建国展现出了惊人的作战技巧。他总结出的"一刺二挑三扎"连环技,让美军防不胜防。短短几分钟内,就有六名美军倒在他的刺刀下。其他美军被这凶猛的攻势吓破了胆,七人当场投降,其余的仓皇逃窜。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发现崔建国的军装前襟已经被汗水和血迹浸透。有人想扶他休息,他却摆摆手,带着大家继续清理战场,收集战利品。这场战斗,不仅歼灭了大量敌军,更打开了突破敌军防线的缺口,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天,连长专门来看望崔建国,并给他送来了一瓶美军缴获的青霉素。但崔建国却让卫生员把药给了一位受伤的战友。他说:"比起重伤员,我这个病还能扛。"
1953年秋天,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崔建国随部队返回国内。他的英勇事迹很快传到了北京,毛主席闻讯后专门批示:"要好好表彰这样的英雄战士。"
1954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上,崔建国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会议期间,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当毛主席听说崔建国还在咳嗽时,立即安排他去协和医院就医。
协和医院的专家会诊后发现,崔建国的肺部病变已经相当严重。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治疗,但崔建国却说:"现在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我还能工作,不能躺在床上。"最后,在组织的多次劝说下,他才同意每周去医院复查。
从朝鲜回来后,组织考虑到崔建国的身体健康情况,本想安排他到后勤部门工作。但他主动请缨,要求继续留在基层带兵。组织批准后,他被任命为某部连长,负责新兵训练工作。
在训练场上,崔建国把自己在战场上总结的经验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新战士。他创造的"三步夺枪"技术,被编入部队训练教材。每当教授这个科目时,他都亲自示范动作要领,即使咳得喘不过气来,也坚持教完整套动作。
1956年春天,崔建国的病情突然恶化,被紧急送进医院。这一次,他在病床上整整躺了三个月。期间,很多老战友都来看望他。每当战友们问起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他总是说:"那都是我应该做的,不值一提。"
病情稍有好转后,崔建国就坚持出院工作。组织安排他到山西省军区工作,主要负责安置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从始至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对每一位退伍战士的安置问题都认认真真地对待,常常未解决困难户的问题跑断腿。
1960年,崔建国的病情再次加重。这次住院期间,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朝鲜的信。写信的是当年在大水洞战役中和他并肩作战的一位朝鲜军官。信中说,他们把崔建国作战过的752高地命名为"英雄岭",以此纪念中国志愿军的英勇战士。
1965年,组织考虑到崔建国的健康情况,建议他提前离休。但他坚持说:"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国家做贡献。"就这样,他一直工作到正常退休年龄。退休后,他仍就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每天早起锻炼,经常应邀去学校、部队讲述革命故事。
晚年的崔建国生活十分简朴。组织多次想给他换个大一点的房子,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普通战士住什么房子,我就住什么房子。"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面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那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用过的。
1976年,医院再次给崔建国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肺部病变已经到了晚期。医生说,这么多年能活下来,完全是靠着过人的意志力。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
1994年12月,崔建国因病在山西太原逝世。消息传出后,当年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别。在追悼会上,一位老战士拿出了一个已经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记录下的点点滴滴。
笔记本的第一页写着崔建国教给大家的一句话:"侦察兵要像老虎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机警,像猫一样灵活。"这句话后来成了侦察连的训练格言,一直流传到现在。
在追悼会上,原侦察连的老班长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5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崔建国带领侦察排执行任务时,发现一个朝鲜老人的房子被炮火摧毁。当时天寒地冻,老人无处安身。崔建国立即组织战士们帮老人重建房屋,还把自己的被子送给了老人。
2000年,朝鲜派出代表团来华参加纪念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活动。代表团中有一位老将军,专程去了趟山西,在崔建国的墓前献上了一面锦旗。原来,这位将军就是当年在大水洞战役中与崔建国并肩作战的朝鲜军官。他说:"崔建国的名字,在朝鲜家喻户晓。"
2010年,山西省军区在新兵训练基地设立了"崔建国训练场"。场地入口处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崔建国总结的"十六字诀"。每到新兵入伍,教官们都会讲述崔建国的故事,他那种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代军人。
2015年,一位参与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向军事博物馆捐赠了一件珍贵的文物:一把锈迹斑斑的军用刺刀。这把刺刀就是当年崔建国在大水洞战役中使用的。老兵说,这把刺刀是崔建国临终前交给他的,嘱咐他好好保管这段历史。
2020年,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的展览中,崔建国的故事被重点展出。展厅里陈列着他使用过的军装、水壶、笔记本等遗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崔建国正在教战士们练习"三步夺枪"。
崔建国的侦察战术也被写入了军事教材。他创造的"雪地游龙战术"、"三步夺枪"等技战法,至今仍在部队中传承使用。许多年轻军人在学习这些战术时,都会想起这位传奇英雄的故事。
在山西高平县,崔建国的故乡建起了一座纪念馆。馆内除了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外,还原创了一套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课程。每年都有众多青少年来这里参观学习,聆听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
2023年,一部以崔建国为原型的电视剧开机拍摄。剧组特意邀请了当年和崔建国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担任顾问,力求真实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老战友们说,崔建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更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相关文档
Relate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