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年 8 月,时光悄然流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其成立十周年的重要时刻,举国上下满怀期待。
这是新中国诞生后的首个十周年庆典,那备受瞩目的大庆筹备事宜正紧张而有序地开展着。
就在此时,一份加急报告摆到了周总理的办公桌上: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有一件堪称国宝的文物不见了。
究竟这是一件怎样的国宝呢?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令人为之惊叹。
有一个名字,那便是“史孔和”。此名独特,承载着特定的意义与故事,在诸多名字中显得别具一格。
巧合的是,仅过了 2 天,故宫便丢失了一件极为珍贵的国宝,那便是乾隆皇帝御用的金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今却不知去向。
毋庸置疑,这两件极具价值的国宝已然遭遇盗窃。它们曾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如今却失去了原本的安放之地。
周总理听闻此事后极为震惊,即刻下达批示:由公安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组建专案组,明确规定限期将此案侦破。
1959 年 8 月 14 日清晨 8 点,那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所在之地。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时光中默默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小魏负责博物馆西周社会文物展厅的保管工作。上班伊始,她如往常般舞动着鸡毛掸子,小心翼翼地打扫着展柜内的文物,同时顺手进行清点。
每个展柜之中都放置着数件文物,对于每件文物的具体摆放位置,小魏早已将其深深地铭记在心中,仿佛刻在了脑海里一般。
当来到 32 号陈列柜前,她的心猛地一震:依照常理,此柜应存有 17 件文物,可她数来数去却只有 16 件。
小魏已然知晓少的那一件究竟为何物,然而她难以置信,遂取来 32 号陈列柜的展品清单,逐件核对,最终确定了那不见的文物。
“史孔和竟不见了踪影!那史孔和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小魏惊恐地大声呼喊着。
上午 9 点,北京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处收到报警电话,来电者是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卫科的科长张荣。他称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史孔和”不知去向,很有可能已遭盗窃。
没过多久,文化保卫处的高克处长与副处长李岩带领着 9 名侦查员迅速抵达了现场。他们行动迅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事发地点。
博物馆工作人员称,史孔乃西周青铜器,高 7.5 厘米、直径 11 厘米,形似带把手的球形水盂,虽器型不大,却制作精细,其内底刻有大篆体铭文:“史孔作宝和子子孙孙永宝用。”
知晓青铜器的人都清楚,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其历史文物价值要远远高于没有铭文的。因为铭文通常会记载诸如时间、事件、人物、制度等关键信息,对历史研究很有帮助。
解放初期的某一天,一位姓王的老妇人来到了青岛市的贸易场所。她怀着某种期待,踏入了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贸易行中一位老员工将其接过细细端详,此物件身形虽不大,然而其品质却一眼便可看出是上乘之物。
我家传承下来的,具体名字未曾知晓,它是一件老物件,岁月久远。若不是家中生活贫困,难以维系,我是万万舍不得将其出售的……
最终,那位老太太留下了祖辈传承的青铜器,怀揣着崭新的现款,满心欢喜地离去了。她的脚步中仿佛带着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此青铜器,其名为“史孔和”。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过往的故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奇。
之后,北京市特艺公司的振环阁门市部意外得知了此状况,他们觉得“史孔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于是主动与青岛市贸易行取得联系并进行商洽,意欲收购“史孔和”。
青岛市的这家贸易行无奈之下,做出了忍痛割爱的决定,将史孔和出售给了振环阁门市部。
1957 年 10 月 28 日,史孔和被送至故宫博物院,随后便在青铜器馆内进行陈列展示。
1959 年 6 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完工并投入使用,随即开始内部布展工作。因其陈设方案关乎中华五千年历史,党中央极为重视,中央政治局亲自审批陈列方案,故宫博物院还调拨了一批珍贵文物,如史孔和等,陈列于西周社会文物展厅 32 号展柜。
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夏鼐等经鉴定指出,史孔和为西周法定量器“合”,距今已逾 3000 年,能与商鞅量、秦权秦量、汉尺等相媲美,是中国计量史、农业史中难得一见的文物,合内铭文使其价值大增。
简而言之,这乃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堪称国宝级别的文物。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价值。
难怪它的失窃会引起国务院的重视,以至于周总理亲自作出批示,组建专案组,并限定破案期限。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详细的介绍完相关情况后,公安部三局的领导以及侦查员们也迅速赶到了现场。
侦查员细致勘查了现场,发现摆放史孔和的 32 号展柜未加锁。环顾四周展柜,有的连玻璃都未安装,众多价值连城的文物就这般丝毫没有遮拦地置于其内。
博物馆保卫科长张荣称,由于时间紧迫,展柜未及安装玻璃便已运来,摆放文物与安装玻璃同步进行,这些文物毫无保护的方法,直接暴露于安装玻璃工人眼前,小偷岂不是易如反掌?
相关产品
Related Products